【精選】小學數學教案模板錦集十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10篇,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數學教案 篇1教學目的:
1,、認識6和7的組成。
2,、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3,、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6,、7的組成
一、引入
昨天我們學習了6和7,,說一說你觀察到身邊有哪些事物可以用6或7來表示的
二,、新授
1、出示蘋果和人像掛圖
老師這有6個蘋果,,我想把它分給兩個小朋友(或小猴)你能幫我分一分,,有幾種分法嗎?
小組互相討論有幾種分法,?說一說你是怎樣分的,?
學生匯報,師板書分法
2,、總結分法
看到這些分法,,你能發(fā)現什么?我們可以將這些分法總結成這樣3種,。
看到每一組,,你可以想到什么?
3,、7的組成
剛才老師拿掉了一個蘋果,,應該是7個,,7個蘋果怎樣分給2個小朋友的?請拿出7個學具來分分看,,有幾種分法,?
匯報分法,師板書分法,,看到每一組,,還能想到什么?
三,、游戲鞏固
1,、猜數,師左手拿幾個蘋果,,右手和左手合起來是6個,,知道右手是幾個嗎?
2,、一生出3個手指頭,,另一個出一個數能和他組成6(7)
3、拍巴掌,,學小貓叫等游戲組成6和7
四,、作業(yè)
48頁第1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2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蘇教版) 數學第五冊第43頁例題和“試一試”,第43-44頁“想想做做”第1-4題,。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和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學習畫線段圖分析數量關系,學會解決與倍有關的兩步計算實際問題及相應的變式問題,。
2,、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究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點: 學會解答乘法、加減法相結合的兩步計算的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乘法,、加減法相結合的兩步計算的問題的不同解法。
教學準備: 準備上衣,、褲子的圖片(褲子圖片上標有28元的標簽),。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導入新課,。
談話:星期天,,郭老師去商場為孩子買衣服,了解到了以下信息,,(依次貼出圖片):
褲子:28元
上衣:價錢是褲子的3倍
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或問:你能解決哪些問題,?或是你想知道什么,?)(學生獨立思考,同桌交流)
根據學生匯報,,教師板書:
1,、一件上衣多少錢?
2,、買一套衣服多少錢,?
3、一件上衣比一條褲子貴多少錢,?(或:一條褲子比一件上衣便宜多少錢,?)
……
二、探索新知,,感知方法,。
談話:我們學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實際問題,有時為了解決實際問題,,我們可以利用“數學畫”來“畫數學”,,讓“數學畫”來幫助我們發(fā)現數量間的關系,解決實際問題,,想了解嗎,?
師生討論“畫數學”的方法:
一條褲子28元可以用一條線段來表示: ———— ,線段可長可短,,根據實際情況來畫,。上衣的價錢不知道,鼓勵學生嘗試畫,。通過討論要明確上衣的價錢是3個28元那么長的線段,。
師生共同完成線段圖:褲子 ————
上衣 ————————————
1、“一件上衣多少錢,?”
提問:這個問題的問號該標在哪兒,?怎樣標?你會解決嗎,?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書:28×3=84(元)
師:你能給同學們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嗎,?
2、“買一套衣服多少錢,?”
提問:誰來講講“一套衣服”指的是什么,?那么“買一套衣服多少錢,?”這個問題的問號該標在哪兒?為什么,?(學生討論,,并標出問號)
師:你會解決這個問題嗎?(學生獨立完成后,,教師組織交流,。)
方法一:28×3=84(元)……上衣的價錢
84+28=112(元)……一套衣服的價錢
綜合算式是:28×3+28
方法二:3+1=4……上衣和褲子一共是4個28元
28×4=112(元)……一套衣服的價錢
綜合算式是:28×(3+1)
3、“一件上衣比一條褲子貴多少錢,?”
學生嘗試畫線段圖,,標出表示問題的部分,并獨立解答,。
指名板演,,組織學生交流,說說為什么要這樣畫線段圖,,問號為什么標在這兒,,以及自己在解決問題時是怎樣想的?
方法一:28×3=84(元)……上衣的價錢
84-28=56(元)……上衣比褲子多的錢數
綜合算式是:28×3-28
方法二:3-1=2……上衣比褲子多2個28元
28×2=56(元)……上衣比褲子多的錢數
綜合算式是:28×(3-1)
4,、比較:第2個問題和第3個問題在解的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嗎,?
三、組織練習,,鞏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1題和第2題
分別出示帶子圖,,要求:先說說帶子圖所表示的意思以及問題各表示什么意思,,然后獨立解答,最后在小組里交流,。匯報時要說說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想想做做”第3題
提問:從題目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還有哪些信息我們不知道,?你會解決嗎,?(學生獨立填表,全班共同校對)
提問:看著這張表你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你會解決嗎,?(四人小組合作,互相提問并解答)
3,、獨立作業(yè):“想想做做”第4題和第6題,。
四,、質疑問難,全課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你是怎樣獲得的,?還有什么不懂的嗎,?
【課后反思:】
這節(jié)課是本人進行《低年級小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課題研究后,進行的一次大膽嘗試,。這節(jié)課的設計意圖有兩個,。其一,以教材為依托,,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結合生活實際,為學生創(chuàng)設探究數學問題的情境,,鼓勵學生根據已有信息提出想要解決的問題,,目的是想激起他們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興趣和欲望,,進而促使學生根據已有信息和提出的數學問題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使學生能以一種數學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學會用數學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其二,,以畫“數學畫”為切入點 ……此處隱藏10075個字……的輔助,同樣為大家呈現了一節(jié)較為精彩的課,。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百看不如一干。很多抽象的數學知識如能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集體討論,,學習效果會更好。本節(jié)課在新知探究中,,教師能立足實際,、因陋就簡,利用好現有的教具,、學具,,引領學生在認識長方體面、棱,、頂點的三個要素中,,理解了長方體三要素的基本概念。再通過讓學生看,、摸,、數,、量、剪,、比,,甚至。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制作長方體等豐富的實踐活動,,促使學生親歷,、感悟長方體的特征,使其在真正的意義上理解了長方體的含義,。]
小學數學教案 篇9教學內容:
教材第四冊第32-33頁例題.想想做做1-4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三位數加三位數計算方法的過程,。能用豎式計算和在1000以內的不進位的三位數加法,并且會驗算,。
2.感知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培養(yǎng)獨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激發(fā)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筆算加法的方法.加法的驗算方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學具準備:
計數器。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境引新
師:老師發(fā)現,,自從有了借書證,,很多小朋友們都喜歡到圖書館借書,是嗎,?那我們今天就來研究關于圖書館的借書情況的問題吧,。
二.探索新知
(一)計算143+126
1.師:(課件出示例題中的統(tǒng)計表)你們從統(tǒng)計表中知道了什么?
根據這4個條件,,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在小組里說一說。
組內交流,。
2.師:請組長來匯報一下,,你們提出了哪些問題?
組長匯報,。(出示問題)
3.師:同學們真愛動腦筋,,提出了很多數學問題。我們這節(jié)課先來解決其中的幾個問題,,剩下的可以以后再研究。
4.師:聽聽茄子老師問我們什么,?(課件出示:二年級和三年級一共借書多少本,?)
你會列式嗎?自己在本子上列出算式,。
學生獨立列式,。
5.師:你是怎么列式的,?(板書:143+126= (本))
6.師:觀察一下,這道題和以前學的加法有什么不一樣,?(出示課題:三位數加三位數)
7.師: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探索計算方法,,可以動動腦筋,也可以用學具來幫幫忙,。
學生自主探索算法,。
8.師:誰愿意把你想出的計算方法告訴大家?
學生匯報(課件出示算法)
9.師:請同學們都用豎式再算一算,。再自己說一說計算過程,。
學生計算,說過程,。
(二)驗算143+126
1.師:題目計算出得數后,,用什么方法知道算得對不對呢?(板書:驗算)
2.師:你有驗算的方法嗎,?
學生匯報(課件出示)
3.師:你們試一試,,體驗一下驗算的方法好嗎?
4.師:你們這次計算的得數是多少,?與剛才計算的得數相同嗎,?這說明什么?
如果兩次計算的得數不相同,,又說明什么,?應該怎么辦,?
三.鞏固深化
1.師:我們已經知道了二年級和三年級一共借書多少本?你能算出二年級和六年級一共借書多少本嗎,?自己計算并驗算,。
學生計算并驗算,,集體訂正。
2.想想做做1(課件出示)
獨立做題,,并列式驗算其中一題后集體訂正,。
3.想想做做3(課件出示)
師:你從統(tǒng)計表中知道什么,?自己能解決問題嗎?試一試。
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
訂正時提問:你驗算了嗎,?用什么方法驗算的?
告訴學生今后不論是否要求驗算,,都應自覺驗算,,從小養(yǎng)成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
指導:不寫豎式,在原式上從下往上再算一遍來驗算的方法,。
4.想想做做4
(課件出示題目)理解題意,自己列式計算,,全班共同訂正,。
四.總結歸納
師: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
在筆算加法中要注意什么,?
五.課堂作業(yè)
想想做做2
小學數學教案 篇10教學目標:
1,。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知道三角形有三條高,。
2。學會畫三角形的高,。
3,。了解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三條高的畫法及特征。
教學重點: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 ,。
教學難點:了解三角形三條高的畫法。
教學資源:三角板,、學生的學習單,。
教學活動:
同學們好,,這節(jié)課我們研究三角形的高,。
一、 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已經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頂點,、三個角,。(演示)。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研究三角形高的有關知識,。
2。揭示課題(板書課題:三角形的高)
二,、操作演示,觀察發(fā)現,。
1,。(邊演示邊說)如果我們從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到它的對邊作一條垂線,,頂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叫做三角形的高,這條對邊叫做三角形的底,。
2,。老師在黑板上示范三角形高的畫法:
3,。你覺得三角形會有幾條高呢?為什么,?(三角形有三個頂點,從三角形的每一個頂點都能向它的'對邊作一條垂線,,所以有三條高)請同學們畫出這個三角形的三條高,。一名同學上黑板上演示畫高,。
4。認真觀察三角形的高,你有什么發(fā)現,?(一個三角形可以畫出三條高,,三角形的底和高是相互依存的,。銳角三角形的三條高在三角形內相交于一點。)
三,、實踐應用,拓展延伸,。
1,。我們再來看直角三角形,你會以BC邊為底,,畫出這個三角形的高嗎?,。(學生在學習單上畫),。你有什么發(fā)現,?(老師邊演示邊說:以直角三角形一條直角邊BC為底,作高時,,要從A點向它的對邊BC作一條垂線,,發(fā)現高與另一條直角邊AB重合,;如果以直角邊AB為底,作高時,,要從C點向它的對邊作垂線,發(fā)現高與另一直角邊BC重合,,也就是直角三角形兩條直角邊,,如果一條是底,,那么另一條直角邊就是它的高。以斜邊AC為底,,作高時,,要從頂點B向它的對邊AC作垂直線,發(fā)現高在三角形內,。直角三角形也有三條高,,其中一條在三角形內,,另外兩條高與兩直角邊重合。)
2,。我們再來看鈍角三角形,從鈍角三角形的B點向它的對邊作高,,高在三角形內;從A點向它的對邊作高,,需要把對邊BC延長,,高在三角形外,;從C點向它的對邊作高,需要把對邊AB延長,,高也在三角形外。鈍角三角形也有三條高,,其中一條高在三角形內,,另外兩條高在三角形外。
四,、反思總結,自我建構,。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學生因答可以是兩個方面)一是從高的畫法說,;二是從發(fā)現說,。通過研究,我們發(fā)現任何三角形都有三條高,,其中銳角三角形的三條高在三角形內,并且相交于一點,;直角三角形其中一條在三角形內,,另外兩條高與兩直角邊重合;而鈍角三角形其中一條高在三角形內,,另外兩條高在三角形外,。
這節(jié)課我們就研究到這兒,,同學們再見!
文檔為doc格式